作者:FT中文网经济主编 徐瑾
随着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新的对等关税政策,全球贸易局势骤然紧张。关税战的背后,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,更是硬政治博弈的回归。面对这一局势,中国应以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待当前的棋局,避免被外界噪音干扰。
4月的关税升级,不仅标志着冬天的结束,更象征着特朗普掀起的一场全球性关税大战。这场关税战的背后,是经济数据的波动与硬政治逻辑的强势回归。
-
关税的影响
4月2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新的对等关税政策,具体内容震惊全球。截至发稿前,美国对华进口关税已提高至104%。此次关税政策分为两层:第一层次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%的基准关税;第二层次是针对贸易逆差较大的60个国家实施差别化附加关税,其中中国被加征34%的关税。
此外,其他重点区域也未能幸免:欧盟20%、越南46%、中国台湾32%、日本24%、印度26%、韩国25%等。面对美国的强硬政策,中国迅速采取了对等报复措施。然而,特朗普再次威胁将加征50%关税,使得局势进一步升温。
各大机构对关税冲击的评估不尽相同,但普遍认为,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增加,全球经济前景也因此蒙上阴影。例如,中国社科院某机构估算,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下降8.2%。
然而,这些模型预测或许言之过早。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,其灵活性往往超出预期。对于美国而言,关税带来的通胀上升和消费者成本增加无疑会引发民怨。但从行业角度看,不同领域的反应各异,部分制造业甚至可能从中受益。
对中国而言,关税战则是严峻的考验。中国制造业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成本优势仍是其核心竞争力。然而,随着关税的大幅提升,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出口规模达25.45万亿元,同比增长7.1%,连续8年保持增长。但高额关税无疑会对这一基本盘造成冲击。
纺织行业的企业主坦言,新增成本通常由客户和企业各承担一半。为应对挑战,龙头企业要么发力国内市场,提升品牌附加值;要么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,同时在国内推进智能化生产。然而,东南亚等潜在转移地也难逃关税压力。
-
全球化退潮
自由贸易与全球化曾是过去三四十年的经济基调。然而,在特朗普为代表的反对力量看来,全球化忽视了部分群体的利益,导致了保守主义的反弹。
全球化的确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带来了红利,例如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。跨国公司等精英群体获得了最大利益,而美国的“锈带”地区则因制造业转移而陷入困境。
在全球化退潮的趋势下,未来的经济发展可能更加注重本土化或本地化。特朗普此次加税不仅针对中国,还波及越南等地,给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布局带来了巨大压力。
-
关税就是目的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疯狂随意,但背后有着明确的目标。在他看来,关税不是谈判的手段,而是行动的目的本身。
所谓“硬政治”,意味着经济至上的逻辑被降权,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直接的权力博弈。经济学家赫希曼早在1945年就指出,贸易依赖可能成为支配的起源,尤其是在不对称的关系中。
历史上的贸易冲突也屡见不鲜。例如,198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中,即使是以放松管制著称的里根总统,也通过贸易手段挑战日本的产业政策。
对于中国而言,当下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,避免被对手干扰。从无限游戏的角度来看,贸易谈判可以持续进行,而地缘政治对抗则可能是零和博弈。因此,摒弃外界噪音,专注于长期发展,才是明智之举。